close


【聯合報╱鍾文音(小說家)】 2009.06.20
 

推薦書:《法蘭西組曲》(聯經出版)


近代重現二戰輓歌的小說或者電影很多,但絕無能像這部《法蘭西組曲》之特殊:因為寫作者和故事裡的人物竟是命運一體,作者的生命和小說的時間軸線同一,作者的生命決定小說能否繼續,這種狀態大概絕無僅有。

《法蘭西組曲》作者依雷娜‧內米洛夫斯基宛如《聖經》裡的約伯:「只有我一人回來報信給你。」只是依雷娜「回來」的不是肉體,而是文字。1941年,依雷 娜在戰爭時期開始著手寫《法蘭西組曲》,她在戰爭時期邊寫邊逃,寫下這部以音樂結構的組曲,但僅完成了〈六月風暴〉和〈柔板〉一二部,1942年依雷娜就 被送往集中營,死於奧斯維辛。撼動人心的力量在於:如果你知道死期將至,且作品很可能化為灰燼,你還寫不寫?

太難太難。

《法蘭西組曲》今天得以穿越這麼漫長的時空和讀者見面,首先得作者寫下,接著手稿被存活者帶出,還得一路有善心人的庇護。當年依雷娜十三歲的長女丹妮絲在逃亡時,即是始終帶著裝有母親遺留的最後手稿,這使得這本書充滿了人性之美。

我所感動的除了這些真實的現場故事外,更多的感動當然來自於依雷娜。我總想換做我自己絕無可能,太平盛世都意志懶散了,何況是戰火就在身邊,依雷娜是何等 的意志啊。且依雷娜寫的作品不是忠於紀錄而已,她寫的竟是一本扎扎實實的「小說」,不僅戳進戰爭殘酷的流離失所、各種眾生逃亡相,且兼顧了整部作品的形式 與美學。所以這部作品的價值與重要必須重新回返依雷娜當年的書寫狀態:在顛沛流離的戰爭生活裡,在物質匱乏上,在擔憂先生以及兩個小女兒時,依雷娜竟能寫 下這樣一部繁複且細緻的「小說」,以露西兒和尚馬黎的個體命運照映了群體的命運,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小說最好看的部分還在於作者描繪被遺棄的各種「物件」,戰爭小說很少見到這類的「微物」書寫,這源自於作者曾是貴族,因此她精確知悉物件的背後是主人的心 思。「在那瞬間,移轉了時間的軌跡;她曾經擁有過的、不可磨滅的記憶帶給她的過去。兒子穿過的粉紅圍裙,他的小手被蕁麻刺傷時邊哭邊伸手給媽媽看的樣子, 這一切都真實存在過。所以只要她還活著,她有辦法重現過去。」這段話幾乎是作者的核心書寫了。

《法蘭西組曲》是一本極其特殊的「戰爭啟示錄」,帶著俄式的小說感,以獨特的作者「在現場」際遇寫下了這本戰爭小說遺稿。可說是一本奇異的文字求生術,以冷冽的抒情回顧戰爭裡被折磨的靈魂生死簿。

但好看還沒結束,小說最後附錄了依雷娜的筆記,這些筆記與其說是作家對戰爭的反思,還不如說是作家對創作過程的種種思索,筆記裡的依雷娜是如此地有智慧,如此地撼動同為寫作者的我。

依雷娜可說是女性的卡夫卡。

依雷娜在筆記本裡寫其信念為:「我們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藝術、上帝。」生活擺在前面,上帝擺第三位,其小說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面對苦難沒有求饒,只有面對生活,以及生活帶給人無窮的記憶光氛。

【2009/06/20 聯合報】


 


《法蘭西組曲》

定價:380元
特價:300元

原稿沉睡超過半世紀,寫於二戰時期的橫空傑作。
只要對小說或對歷史有興趣,就會珍惜這本書。

1940年的某個夏日夜晚,德軍在巴黎近郊投下第一枚炸彈。
整個巴黎都醒了,法國一分為二,兩百萬法國人如潮水逃向鄉間。
上流人士貝黎剛家族一家人、自視甚高的作家寇特、小職員米修夫婦以及被徵召的兒子尚-馬黎、與情婦糾纏不休的銀行高層柯本,以及視美的東西如命的收藏家查爾斯,
無論他們是貧是富,沒人抵擋得了時代的浪潮。

人民遭政府遺棄,德軍不分城鄉、鋪天蓋地進駐法國每個角落。
也是因為戰爭,德國高階軍官與法國少婦在小鎮相遇,
他們困陷在小鎮卻也遠離前線,嘗到未曾有過的幸福滋味,
更從彼此身上找回渴望已久,身為一個人的美好。

每張臉孔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這些臉孔共同刻畫出時代的樣貌。1942年俄籍猶太裔知名作家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結束她39歲的一生。在非常有限、最後的時光裡,她選擇以小說勾勒出二次大戰法國逃難潮的眾生相,為總是遺忘得太快的人們留下《法蘭西組曲》這部未完的鉅作,也見證她/他們曾經存在的事實。

而那個戰火連綿的年代,距今並不遙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kstore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