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

作者:蔡友月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20日
ISBN:9789570834383
裝訂:精裝
定價:650元
特價:514元



【 內容簡介 】                   


  本書探討蘭嶼達悟族高比例精神失序的歷史社會根源,以及精神失序者的疾病歷程、主觀經驗與日常的社會文化處境,主要分析焦點在於社會變遷所形塑的文化建構、現代醫療與疾病受苦的相互關係。

  全書分兩個部分,第一部重點是分析達悟人高比例精神失序的結構根源,並回應生物基因論、環境論、建構論三個對精神失序的研究取徑,對本體的預設、認識論不同的立場,釐清各自的貢獻與限制。全書延續建構論的基本洞見,結合「社會受苦」的概念,避免淪入相對主義,以探究達悟族所面對的快速社會變遷與精神失序的關係。第二部主要是回應既有文獻對文化「本質性」與文化「同質性」的不當假設,進而從社會變遷的分析角度,探討達悟傳統文化、基督宗教、現代精神醫療在處理精神失序上的可能定位與限制。

  作者經過長達八年深入的民族誌田野觀察,接近達悟族人當代的生活世界與受苦經驗,同時輔以各種文獻資料,清楚的分析出達悟族人長久的歷史處境與其當代命運的關連。



【 作者簡介 】                   



蔡友月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曾獲台灣社會學會雙年度最佳博士論文獎。2004-2005年獲教育部公費獎學金,赴美國哈佛醫學院社會醫學系(Department of Social Medicine, Harvard Medical School)訪問研究。2007-2008年獲國科會專案擴增留學獎學金,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社會學系與科學研究中心(Science Studies and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從事博士後研究。

  主要研究專長為醫療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質性研究、影像與社會介入,研究興趣在於身體、病痛經驗、死亡與社會、跨文化精神醫學、基因研究與族群政治、理性化與現代性。曾導演「病房85033」,為台灣第一部探討醫療糾紛的紀錄片,在多項影展參展並得獎。 




【 目錄 】                      


第一章 問題意識、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一、 導論
二、 問題緣起:晚近青壯世代精神疾病比例大幅增加?
(一) 基因角度的理解
(二) 社會變遷下的家庭解組與社會失序
(三) 精神失序者的社會文化處境
三、 研究方法
(一) 紮根式的民族誌
(二) 田野研究步驟
(三) 受訪者基本資料
四、 分析架構
五、 章節安排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一、 精神失序病因源不同的研究取徑
(一) 生物基因論
(二) 環境論
(三) 建構論
二、 嘗試超越相對主義
(一) 少數族群精神失序的多重受苦形式與「社會受苦」概念
(二) 將精神失序視為一種「現象的實體」
三、 醫療化的限制、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醫學的定位及出路
(一) 精神失序醫療化的限制
(二) 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醫學的交會

第一部 達悟精神失序的社會根源

第三章 現代性、遷移與精神失序

一、 前言
二、 達悟族遷移台灣的歷史特殊性
三、 遷移、世代與認同轉變
四、 升學是向上流動或壓力來源?
五、 求職謀生的挫折
(一) 被迫捲入台灣勞動市場的邊陲
(二) 不斷地在底層勞動市場橫向流動
(三) 家屋改建與過客性來回遷移
(四) 沒辦法存錢?
六、 族群接觸下的憤恨與創傷
七、 傳統親屬連帶的弱化
八、 個人成就與結構困境的雙重束縛
九、 結論

第四章 家庭功能失調與精神失序
一、 前言
二、 傳統達悟文化理想的家
(二) 一個家族 as so inawan
(三) 家屋asa ka vahay
三、 變調的家:十個家庭的現實
四、 變調的家:家庭功能失調的各種面向
(一) 經濟模式改變弱化家庭支持功能
(二) 貧窮、自卑與未完成的家屋
(三) 親密關係的變革
五、 結論

第五章 酒、失業與自我認同混亂

一、 前言
二、 達悟族飲酒的歷史脈絡
三、 酒、失業與社會失序
四、 酗酒、認同混亂與世界觀錯亂
五、 達悟族的「解酒基因」與污名
六、 結論

第二部 精神失序者的社會文化處境與生活經驗

第六章 達悟社會文化與不正常的人

一、 前言
二、 達悟傳統:這不是生病
(一) 達悟傳統的語彙
(二) 巫醫的驅鬼儀式
三、 基督宗教的詮譯系統與處理方式
(一) 西方宗教的傳入
(二) 宗教的治療儀式
四、 現代精神醫學傳入蘭嶼
(一) 現代精神醫學的知識系統
(二) 現代精神醫學的治療模式
五、 三個典範的並存與衝突
(一) 任一典範下都是不正常
(二) 任一典範下都具有污名
(三) 三個典範的交錯
六、 結論

第七章 世代、部落與疾病歷程
一、 前言
二、 去機構化的天然社區
(一) 大自然、非工業化的環境
(二) 生計經濟、貨幣與疾病歷程
(三) 親屬連帶與部落的支持網絡
三、 變遷中的部落
(一) 歧視、偏見與剝削
(二) 生計經濟與自我期許的衝突
四、 轉型中的現代生活與精神醫學
(一) 現代精神診斷下的精神病人
(二) 機構化治療vs.家人照顧的問題
(三) 符合現代生活標準的正常人
五、 結論

第八章 現代性、精神醫學與自我認同的轉變
一、 前言
二、 分裂與異樣的自我
三、 現代性、病識感與自我認同
四、 未來部落的本土療癒機制
(一) 傳統達悟文化
(二) 基督宗教
(三) 現代精神醫學
五、 結論

第九章 結論
一、 發現與論點
(一)理解達悟族精神失序的根源
(二)「精神疾病」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問題
(三)面對現代性與社會變遷
二、方法與反省
(一)問題意識與資料蒐集的方法與方法論
(二)漢人研究者與原住民被研究者
三、定位與實踐

蘭嶼的迴響
參考文獻
索引

圖目次
圖1-1 蘭嶼全圖
圖1-2 蘭嶼與台灣關係圖
圖1-3 研究分析架構圖
圖2-1 「社會受苦」概念檢視三個取向的缺點與限制
圖3-1 達悟族2001年在台人口分佈圖
圖4-1 達悟族 zipos 成員結構及親屬稱謂圖
圖4-2 達悟族傳統家屋空間圖
圖6-1 Kleinman三個照顧系統的研究架構圖  

表目次
表1-1 受訪者基本資料統計表
表1-2 達悟族三階段歷史轉型的重大事件時間表
表2-1 生物基因論、環境論、與建構論的比較
表3-1 三個世代遷移模式與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的關係
表3-2 離開前次工作的主要原因-按族別分
表3-3 達悟族、其他族原住民與全國一般民眾失業率的比較
表4-1 傳統達悟家庭與現代家庭的比較
表4-2 1998-2002年蘭嶼鄉低收入戶與人口狀況
表4-3 蘭嶼鄉國宅計畫實施成果表
表5-1 1969-1978年各族米酒消耗量
表5-2 1969-1978年各族啤酒消耗量
表5-3 1969-1978年各族酒類消費金額
表5-4 五族青少年酗酒問題比較表
表6-1 精神疾病與鬼附的分辨表
表6-2 老、中、青三代接受精神醫學治療的比較表
表6-3 三種典範的比較
表7-1 精神失序者出現異常徵兆到精神科介入的時間
表8-1 老、中、青三代病識感的比較
表8-2 三個典範的優缺點 




【 推薦 】                    


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台灣蘭嶼的達悟族,精神失序的比例高過台灣漢人五倍,為什麼?本書從社會變遷與行動者的因應來回答這個問題。面對資本主義、現代國家與基督宗教的普及與深化,達悟的年輕世代經歷了遷徙至台灣以及原鄉中家庭解組的巨變,這是精神失序的歷史與結構起源。本書分析與比較三個定義與回應精神失序的典範(傳統達悟文化、基督宗教與現代精神醫學),區辨出三個世代不同的精神失序經驗,印證了「社會受苦」(social suffering)的概念,藉此挑戰常見的基因論與環境論的解釋,並且提出「修正的建構論」。作者也與社區中的成員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期待透過社會學知識的協助,探索緩解精神失序者痛苦的可能出路。本書同時觸及了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論,展現了田野工作「四位一體」的潛力。—謝國雄,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即使到今天,我仍然在台灣許多角落和議題上發現漢人嚴重的不瞭解原住民。這些年來,我們雖然在法政、經濟、文化、社會等層面上做了不少的工作,但這似乎只觸及到原住民問題的表面,我們彷彿從來沒有真正面對面的相遇過。透過作者長時間的研究、思考與反省,我們終於有機會接近問題的本質:其實我們都缺乏對原住民受苦經驗的體會,這是整本書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從這裡出發,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一連串改變現狀的行動方案。—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卑南族,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海文化雜誌社總編輯、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弱勢族群何以受苦?面對蘭嶼達悟族人的精神失序,這部力作深刻回應了這個古老的社會學關懷。作者以細緻的田野工作與銳利的分析角度,揭露了台灣社會變遷如何交織出使人深陷苦難的路徑。剖析島間的遷移形式、族群政治、社會歧視與認同危機,才足以明白這些島嶼邊緣的自殺、憂鬱、失落與妄想。蘭嶼的部落巫醫驅魔、牧師帶領禱告、精神科醫師打針開藥,分子生物學研究者尋找易感性的基因,而作者提出對於精神失序的多端緣由,提出整合生物醫學與社會文化的解釋模型,期許更徹底的改造工程。讓這部震撼人的社會學作品,督促我們面對底層社會,更加推進我們反思社會不平等的動力。—吳嘉苓,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人們常說,在疾病形成的過程中,先天與後天,基因與社會,都同樣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基因決定論重新成為顯學的今日,我們卻很難得看到一本著作,真正嘗試去說明:是什麼樣的「社會」過程,竟能使各色不同的人們罹患同樣的疾病?本書正是這樣一本具有理論意義的大膽嘗試,它企圖回答:蘭嶼達悟族人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為何竟比台灣漢人高出五倍以上?透過極其廣博的資料收集與鮮活細緻的訪談,作者清楚地描繪出疾病形成的社會過程。由於蘭嶼在最近三十年中所經歷的劇烈社會變遷,許多達悟族人都曾經歷的極為類似的艱辛處境─遷移至臺、底層工作、家庭崩解、乃至酗酒失業,這種由結構性處境而造成的「社會受苦」 (Social Suffering) 經驗,終而表現為達悟族人高密度的精神失序。換言之,表面上支持基因決定論的「族群性與家族性精神失序」的現象,其實是源自整個族群被迫經歷的集體受苦經驗。讀畢全書,讀者不僅將得到一個透過社會經驗來理解疾病成因的新穎視野,更是對於「社會與生物相互形構」的想像與渴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kstore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